2016广元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懒人考试网    来源: 广元一诊      2024-03-16         

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因信息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广元市高2013级第一次高考适应性统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余生脚步博客”博主)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为“意图缪见”。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确定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感受缪见”。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论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它外部联系。

B.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就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作为参考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C.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3.根据原文内容,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士,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乾德二年,权知贡举。三年,加兵部郎中。四年,复权知贡举。六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州。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政事。丁外艰,数日起复视事。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未几,普出镇河阳。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上留承宗京师,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用削夺追毁。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谓亲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 / 吏令白己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 /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B.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吏 / 令白己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 /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C.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吏令白己 / 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书中事 / 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D.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 / 吏令白己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书中事 / 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

B.权知:“权”为暂且;“知”为主持。“权知”指代掌某官职。

C.丁外艰:“丁”遭逢;“外艰”旧指父丧。

D.视事:巡视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卢多逊在开宝六年出使江南回京,受诏与他人一同编撰《五代史》,后提拔为中书舍人、参知政事。

B.宰相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回京举办婚礼,不满月,卢多逊即请太宗要赵承宗回到任所,二位宰相从这时开始矛盾加深。

C.太宗诏令说卢多逊流放崖州,遇到大赦,可以免除流放,服丧期满的亲戚、宾客、奴仆一并流放。

D.卢多逊的父亲卢亿生前预见卢多逊不会有好结果,后来卢多逊果然败落,让人叹服他的见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

(2)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8.诗的颔联从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高,其表现手法与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首联进行具体分析。(5分)

9.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                 ”,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选考题

语文学习  http://www.yggk.net/chinese/
中考招生信息网    懒人考试网    www.yggk.net             [责任编辑:阳光学习网]
懒人考试网 |   考试专题 |   高考网 |   高考导航 |   懒人学习网 |   雨竹林中考网 |   阳光学习网 |   雨竹林文档网 |   中考招生信息网 |   网站地图

  阳光考试网手机版   一起文库网   懒人考试网

本站非官方,公益免费学习,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网公布为准!备案许可证件号:闽ICP备11025842号-3

Copyright 2023 阳光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